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 共融共享共发展;广西两部作品入选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

发布日期:2025-11-05 17:46:01 浏览次数:

  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博物馆中,文物诉说千年民族团结交融密码;生产车间,各族员工协力奏响共富乐章;社区广场,多彩活动让群众心手相牵……“民族工作八桂行”采访团近日走进南宁、贵港、梧州三市,实地感受各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广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推动各族群众在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共识、共享成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东汉羽人铜灯,藏着近2000年前的民族融合密码。”梧州市博物馆展厅内,镇馆之宝静静矗立。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造型别致:灯座上装饰着三人骑兽飞跃奔腾的生动场景,灯柱下为双肩生翅的“羽人”形象。“这盏灯融合了中原道家文化‘羽化升仙’的精神追求,以及岭南百越民族的图腾信仰。”馆长吴培赩说。

  “梧州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7528件/套。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活化石’。”吴培赩表示,该馆坚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立足馆藏资源,通过文博课堂、参观讲解、艺术体验等方式,让各族群众在与历史对话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藤县狮舞高桩表演中,两只醒狮分别携“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家亲”横幅。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杨天雄 摄

  藤县舞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2015年,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运动训练(狮舞方向)专业,传授舞狮技巧与龙狮扎作技艺,至今已培养500多名舞狮运动员。

  “我希望能站上世界舞台,向全球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代业诚从小爱好狮舞,专程从湖南来到广西,进入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学习狮舞表演。

  “我们通过赛事、展演等,展现狮舞中蕴含的团结协作与奋勇拼搏的精神,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校长谢天赐介绍,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建设龙狮扎作艺术馆,不仅成为非遗传承基地,还搭建起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在船上,没有民族之分,只有共同的目标。”藤县龙舟协会会长郑向阳表示,协会推行“老带新、强带弱”训练模式,让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队员在相互学习中增进感情。如今,藤县“龙舟进校园”活动,已覆盖30多所中小学,这项传统运动正焕发新光彩。

  在梧州茶厂陈列馆,一个个融汇壮、瑶民族特色的六堡茶竹篓,诉说着“茶船古道”的传奇;承载红色基因的大同酒店,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骑楼城里,各族游客纷至沓来,沉浸式体验梧州岭南文化……从文物解码到非遗传承,从民俗活动到文化出海,广西正以文化为纽带,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八桂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

  “在家附近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我感受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壮族姑娘刘艳华的话语,道出了各族员工的心声。

  作为南宁半导体产业骨干企业,华芯振邦少数民族员工占比45.36%。“公司构建‘五芯协同’工作机制,让民族团结与科技发展同频共振。”公司党支部委员、副总经理熊薇介绍,项目投产以来,累计实现产值10亿元,招聘员工1164名,提供就业岗位超400个,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南宁。

  不远处的南宁五象科技企业孵化器里,江西籍创业者熊祖巍正在电脑前专注写代码。“孵化器就像贴心管家,帮我从零建起企业。”熊祖巍说,如今他的企业在孵化器的助力下稳步发展。

  “我们专注于创业孵化,赋能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与发展。”南宁五象科技企业孵化器总经理黄湘婷表示。目前,五象孵化器已引进孵化超过700家企业,并助力30家企业获得各类投融资支持。

  贵港桂平新材料产业园内,广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一派繁忙。作为响应“民营企业进边疆”号召的重点项目,企业219亿元投资为边疆注入发展新动能。

  “一期投产约150名员工是当地各族群众。”介绍,项目投产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500个,为各族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的平台。

  梧州市长洲区泗洲村被誉为“西江鼓浪屿”,它的蜕变是文旅融合促共富的生动实践。走进泗洲村,道路宽敞整洁,民居错落有致,各族游客漫步江边。

  “看到家乡发展势头好,我果断从广东回乡创业。”村民陈贤冲的民宿生意红火。目前,泗洲村已发展民宿6家、农家乐11家,文旅融合带动3000多名各族群众增收。

  泗洲村党委组织委员帅冬梅说:“我们深挖洲岛、疍家、红色文化,连续举办‘下俚文化节’,2023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万元。”

  八桂大地上,产业振兴之歌嘹亮:广西博易特家居产业园扎根民族地区,各民族员工在此同心筑梦;广西中健运动休闲服饰有限公司设立帮扶车间,助力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平南县商会带动256家企业落户当地,为各族群众提供8000多个就业岗位……广西以产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让各族群众走上共同奋斗、共享成果的发展之路。

  “高龄补贴如何申请?”南宁市新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居民的话音刚落,电子屏上的AI社工助理已列出详细流程。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老旧社区,新竹社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打造“芯竹智联”平台,让社区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

  “想办理居住证不用再跑冤枉路,AI数字人一键咨询,流程材料全清楚。”居民施红婷的体验,是社区服务创新的缩影。

  “AI赋能社区治理,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连心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覃毓宁说,AI精准匹配居民兴趣,让民族文化活动更受欢迎,各族居民在共建中越走越近。

  习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

  南宁市沛鸿社区各族居民在石榴红会客厅制作壮锦团扇。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凌鹏 摄

  在南宁市沛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讲贴心话、办贴心事、做贴心人”的标语格外醒目。石榴红会客厅里,壮、汉、瑶、苗等各族群众正在制作壮锦团扇。

  63岁的谢翠琼在这里生活了24年,社区的“一老一小”服务让她倍感温暖。“邻里亲如一家,住在这里太幸福了!”说罢,她向记者展示刚做好的团扇。

  “资源在社区整合、服务在社区拓展、问题在社区解决,社区已成为各民族情感相连、守望相助的温暖大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欧倩瑜介绍。

  清晨,阳光洒在梧州百年骑楼城的青砖黛瓦上。南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热闹不已,居民肖锐玲从电动爬楼椅下来后笑着说:“腿脚不好也能轻松上楼,太暖心了。”

  “为方便老人来社区吃饭、办事,我们不久前安装了电动爬楼椅。”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霞介绍,社区利用社区阵地、品牌、机制资源,全力打造各民族互嵌融居温暖社区。

  在贵港这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一张名为“红格云哨”的应急联防网络正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格局。该市公安局整合保安、网格员等社会力量11.1万人,构建起“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增援”的响应网。

  “贵港市已建成2800余个应急单元,覆盖率达80%。”贵港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海强介绍,无论是处置突发警情还是解决民生难题,“红格云哨”都能快速聚合各族力量,让各守一方变为协同作战,为各族群众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近日,2025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由自治区民宗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选送的《一布一生》《幸福就要跺跺脚》两部作品,在本次展演上精彩亮相,获得现场专家、观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舞蹈《一布一生》演出单位为梧州学院,该作品以侗族织绣技艺为灵感来源,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艺术化地再现了从棉线到锦布的织造过程。舞者们化身灵巧的织女,将经纬交织的劳作场景升华为对生命传承与文化积淀的深情礼赞。作品意境深远,风格古朴而现代,深刻诠释了“布”在中华文化中承载的生命轮回与情感寄托,展现了民族非遗技艺在当代舞台上的永恒生命力。

  舞蹈《幸福就要跺跺脚》演出单位为广西艺术学院,该作品节奏欢快,气氛热烈,以极具感染力的壮族舞蹈动作为基础,融入了现代编舞理念。舞蹈通过“跺脚”这一充满力量与喜悦的典型动作,生动表达了各族群众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活富足、精神饱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欢腾的舞步、灿烂的笑容,传递出八桂大地各族儿女团结奋进、共创美好生活的动人图景。

  自治区民宗委有关负责表示,此次参加国家级展演是激励更是动力,我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广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广西文化力量。

  据悉,本次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前期面向全国征集了500多个作品,经专家评审,最终31个作品入选。

  10月31日,“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最新成果《古壮字〈孔雀东南飞〉影印译注》新书首发式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标志着广西在推动古籍工作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方面取得又一重要成果。

  首发式上,与会嘉宾为新书揭幕,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向“典映中华”展阅品牌建设试点工作建设单位赠送新书。广西教育出版社同时发布两项古籍数字化新成果“中华古壮字信息化工程”的1000个古壮字私用区编码和“广西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保护工程”的“董永专题知识库”,为“十四五”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收官再添新亮点。

  首发式还举行图书分享,该书主编肖昉博士分享了该书的编写历程与研究心得;《古壮字〈西游记〉影印译注》主编蓝长龙副教授分享了项目实施的经验;来宾市兴宾区文化馆非遗办公室负责人邱炳盛则从地方文化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古壮字〈孔雀东南飞〉影印译注》的出版对带动当地文化活态传承的积极影响。

  据介绍,广西教育出版社系统布局古籍工作,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共承担了“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整理出版书系”6个项目,目前已出版4项,已成功实施了“中华古壮字信息化工程”“广西少数民族古籍资源保护工程”“广西古籍文库”融合出版工程等多项重点工程。

  首发式由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内蒙古、吉林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负责人、专家学者及出版界代表共70余人参加。

  2023年12月,习在广西视察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归侨侨眷是广西重要的侨务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文化认同始终是串联其情感归属与民族认同的核心纽带。秉持“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以文化认同凝聚共识,广西归侨侨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实践之路。

  广西归侨侨眷多自东南亚归国,历史迁徙与地域互动形成了“双向渗透、多元共生”的独特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生动注脚。

  从文化构成看,“中华根脉”与“侨居印记”深度交融。广西归侨侨眷无论身处何地,始终坚守中华文化核心底色,如春节贴对联、中秋赏月的传统节庆代代相传。此外,他们还将侨居国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日常生活,饮食中将酸笋与咖喱进行调配、服饰里把纱笼与奥黛融入设计,通过“文化交融+本土改造”的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这既保留了跨国文化记忆,又贴合当地文化习俗,正是文化交融的鲜活体现,展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从身份认知看,“民族认同”与“多元身份”深度互嵌。广西归侨侨眷经历了“中华民族—侨居国—广西”的三重身份认知,能运用“普通话+侨居国语言+广西各地方言”的进行语言交流,既借方言扎根广西本土,又以侨居国语言保持与海外亲属的联系。

  从价值观念看,“中华伦理”与“开放务实”深度重构。他们既遵循“孝亲敬长”“邻里和睦”的中华伦理,又兼具“开放务实”的侨居地理念,形成弹性包容的价值体系。这种多元身份认知,让广西归侨侨眷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中间人”,为区域文化交流搭建天然的民间桥梁。

  文化认同是归侨侨眷化解文化疏离、凝聚群体力量、深化国家认同的核心纽带,是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思想基础。

  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是“身份锚定”的基石。归侨侨眷因迁徙经历曾面临“文化无根感”,对侨乡文化的认同,能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定位。归侨侨眷通过参与侨乡节庆、传承民俗技艺等文化活动,有效感知“我是谁”的身份定位,从而缓解跨文化适应焦虑,获得中华文化上的情感归属。

  对群体而言,文化认同是“社群凝聚”的黏合剂。广西各地的归侨侨眷分布虽散,但将侨乡文化作为重要依托,通过开展各类侨乡文化节、整理侨史资料、举办华侨华人联谊大会,搭建了稳定的侨胞社群网络。在广西归侨侨眷聚居地,组织成立侨胞志愿服务队,引导侨胞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实现家园共建共享,形成“守望相助”的社群氛围,强化了“侨乡一家人”的集体意识。

  对国家而言,文化认同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桥梁。侨乡文化的本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节庆的伦理内涵、语言文字的文化基因均源于此。这意味着侨乡文化天然具备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共同体意识筑牢根基。这是归侨侨眷更易接受“中华文化传承者”身份和深化对“中华民族”整体认知的关键,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连接。此外,归侨侨眷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在向海外亲友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让海外群体更直观地感知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进而夯实共同体意识的外部基础,为国家间的民间交往架起“侨”梁。

  广西归侨侨眷将文化认同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聚焦“传承、融合、赋能”三大方向,让归侨侨眷在文化实践中有形有感有效地深化归属感、认同感与责任感。

  一要强传承,守好侨乡文化之“根”。文化传承是认同培育的基础。既要注重侨乡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组织专业团队整理好归侨口述史、侨乡民俗文献、侨居地文化遗存等侨务资源,建立“广西侨乡文化数据库”,厘清侨乡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联性,也要推动侨乡文化“活态传承”,在其聚居区设立侨乡文化体验馆、侨史陈列馆,在学校开设侨乡文化课程,帮助华侨新生代强化中华文化继承者的身份认知,守住文化之根。

  二要促融合,拓宽归侨侨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边界。文化融合是打破身份局限的关键。有的归侨侨眷因其具有双重文化背景而出现认知局限,未能充分感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而“融合”正是打破这一认知壁垒的核心路径。融合的本质,是通过文化、地域、实践的关联耦合,构建“局部—整体”的认知桥梁。在促进侨乡文化与广西本土文化融合方面,让归侨侨眷在日常文化交流中,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共通性,进而打破“侨乡文化孤立存在”的认知。在促进侨乡实践与国家层面的价值融合方面,让归侨侨眷在参与“侨资助农”“跨境文化交流”中,感知个人与国家的利益联结,建立自身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频共振的认知。

  三要赋新能,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侨”动力。文化赋能是认同转化的落脚点。在产业赋能方面,依托侨乡文化发展文创、旅游产业,优先吸纳归侨侨眷就业创业,让他们在传承文化中获得收益。在治理赋能方面,吸纳归侨文化骨干组建“侨乡文化志愿服务队”,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文化惠民和社区治理中,让归侨侨眷在服务社会和贡献国家中切实感受到自身是国家和地区的“主人翁”和“建设者”,主动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推进广西归侨侨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点。在新时代背景下,需持续以文化为媒、以认同为桥,让归侨侨眷在文化传承中寻根铸魂、在文化融合中凝聚共识、在文化赋能中主动担当,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此外,从区域文化互鉴到人类文明交流,广西归侨侨眷的文化认同实践打破了地域与族群的隔阂,以跨文化传播增进文明间的交融,让中华文化的“和合”理念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相融共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侨”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①|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进入终审;隆林赶圩形成独特民族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②|“典映中华”展阅品牌试点建设落户广西;一部灵渠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发展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③|北海市探索旅居文化新模式;民族服饰匠人郑文银的传承心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④|花美人壮是“卜花”;融水各族青年积极投身军旅;这里有支“石榴籽”调解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⑤|“民情唱谈”促团结;“碰到麻烦事,随时找我们”;媒体赴广西3市采访新时代边疆治理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⑥|广西兴边富民绘幸福图景;西北民大与桂林理工大师生共探国风桂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⑦|山水间绘就团结共富画卷;边境线上的袖珍学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⑧|民族团结乐章,陆川这样奏响;种下同心树 籽籽紧相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⑨|用民族典籍讲好团结故事;广西麽乜进京受欢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⑩|凭祥市浦寨社区:从异乡人到一家人;院所学科共建 聚焦边疆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宋厢社区:相亲相爱,睦邻共治;一场解锁民族交融密码的青春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他们,是住在一起的邻里,心在一起的家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美丽瑶寨绽放美丽经济;“石榴籽调解室”善解千千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 “石榴籽”越抱越紧;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在桂林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