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95万架次:安全保障的“张弛之道”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

发布日期:2025-10-20 13:05:16 浏览次数:

  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清晨,闹钟划破寂静,海军航空大学某机务中队曲中队长从床上起身。20分钟后,他带着全队官兵登车进场,开始一天的飞行保障工作。

  数小时前,中队完成最后一架战机的故障排除已是子夜。曲中队长上任几个月来,这样紧张的节奏,他早已习惯。

  中队丁指导员同样未眠。今年是中队保障安全飞行70周年,也是海军授予他们“航空机务保障模范中队”荣誉称号10周年。他在想,该如何为这群连续奋战、神经紧绷的战友“松一松弦”。

  自组建以来,这支机务中队转战过18个军用机场,保障飞行9.5万余架次,没有一起人为责任问题。

  9.5万余架次安全起降背后,藏着一个机务中队安全弦的持久而微妙的平衡:过于紧绷则易失弹性,过于松弛则难以维持。

  一直以来,该中队的“松紧弦”在传统与创新、经验与数据之间,找到一种更富张力的平衡。

  试车,晨风裹着浓重的油味扑面而来。机械师王雷在战机前舱推着油门,眉头却越皱越紧。

  后舱里,中队最年轻的机械员王同泰紧盯屏幕——所有发动机参数稳稳落在“正常”区间。

  王同泰一愣。他重新判读参数,语气中带着年轻人对数据的信任:“数据都对,没一点偏差。有没有可能是听错了?”

  一边是资深机械师凭借数十年经验磨出的“耳感”,另一边是现代化设备带来的数字标准。

  王雷没说话,绕着发动机走了两圈,突然指着发动机舱说:“打开三级压气机观察口,看第三级叶片。”

  观察口打开,一片叶片边缘果然出现了细微卷边——那是平时检查不到的死角,卷边产生的轻微气流扰动,正是那一丝不易察觉的“杂音”的来源。

  “这发动机跟我‘并肩战斗’好多年了。”王雷的嗓子有些沙哑,“它正常工作的声音很‘浑厚’,今天这声音却像带了点‘鼻音’。”

  入伍近30年,王雷在中队工作了20多年,是中队最资深的机械师;入伍一年半的王同泰,前不久刚过了22岁生日。近年来,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兵陆续退伍,中队官兵的平均年龄从32岁降至26.8岁。如今,中队65%的官兵都是00后。

  新生代官兵维护新型战机,接续传承老一辈机务兵的优良作风,成为保障舰载机飞行训练的坚强基石。

  在这个普通的清晨,这看似寻常的一幕,折射出中队面临的新课题:老兵的直觉经验与新生代的数据依赖,如何找到共鸣点?

  老传统本不应是“固执”的代名词,而应成为发现新问题的“引信”;新挑战并非单纯否定过去,也可以为传统经验提供更精准的“标尺”。

  “轴承都能装反,平时到底怎么练的?!”副中队长苗俊杰一声低吼,脸涨得通红。

  操作失误的王同泰,身体顿时僵住,扳手“哐当”掉在地上,脸上露出惊慌的表情。在同批兵中,他年龄最小,性格较为内向。

  掉落的扳手和突如其来的责问,仿佛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弦上,让在场所有年轻机务兵都屏住了呼吸。一次原本志在必得的比武,砸了。

  过紧的责备让年轻官兵畏首畏尾,过松的要求又可能危及飞行安全。这根弦的张力,亟待重新调校。

  当晚,党支部会议室的灯光下,苗俊杰低着脑袋,声音嘶哑:“因为小王的失误,全中队的努力清零了……”

  苗俊杰眼中的挫败感,让丁指导员心头一紧。这次比武失利像根刺,扎痛了中队每名官兵。

  “中队的荣誉,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大家心头沉甸甸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发展转型的巨大挑战。

  以前,不少机务兵的学历并不高,他们日复一日地严苛训练,用岁月熬出了手感,积累了手册上找不到的实践经验。

  如今,这些宝贵的“财富”,怎么才能装进那些习惯用搜索引擎找答案的年轻脑袋里?

  新生代机务兵普遍学历较高,思想活跃。他们记参数快,实际操作却手忙脚乱;平时通过手机网络接触海量的信息,却对一颗螺栓是否拧到位缺乏直观感受。

  苗俊杰的责问,源于对飞行安全和极致严谨的“紧”,这种“高压”管理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年轻士兵们的自信。心弦过紧,反而容易失却应有的振动空间。

  转折,发生在一次特别的“微课堂”上。中队“技术权威”姜澈上台,分享了自己刻骨铭心的3次技术失误经历。这一自揭“伤疤”之举,拉平了年轻官兵的心理落差。在场的新兵意识到,原来,“大神”也曾是“小白”。

  接着,中队安排因失误而信心受挫的分队长杨家豪上台,展示他最拿手的故障排除技巧。掌声中,杨家豪的眼神重新亮了起来。后来,他积极改进故障分析流程和办法,提出的“三步排除故障法”写进《机务维护保障手册》。

  新老机务兵的心弦,在坦诚交流中趋于同频。老班长们开始理解年轻战士的思维特点,年轻战士也学会了倾听经验的声音。这种共振,让中队的保障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军械员张金龙在新兵连时,曾是训练标兵。谁知,他下连后几次参加专业考核屡屡垫底。

  军械技师李国盛对此忧心不已。留心观察后,他发现,这名年轻战士脑筋活泛,但似乎把心思用在了别处:常常买零食与战友们分享,还不时给班长骨干递上一瓶饮料。

  “练兵备战才是军人的本分!”面对李国盛的批评,张金龙并不服气,嘟囔着说:“人缘好也是本事……”

  李国盛沉默片刻说:“以前,是我没带好头。从今天起,咱俩戒了饮料。在机务中队,真正的好人缘,是靠实打实的技术和责任心攒下来的!”

  当着张金龙的面,李国盛把饮料放回了柜子。随后,他为张金龙制订了补差计划,牺牲休息时间当陪练。

  3个月后,张金龙在同批新兵中首批“放单”上岗。那年年底,他获评“四有”优秀士兵上台领奖,李国盛在台下用力鼓掌,眼眶微红。

  一瓶被“戒掉”的饮料,在年轻机务兵心中立起无声的“音准”。而另一场“校准”,则始于一把理发推子引发的误会。

  一次任务结束归营,分队长杨凯裕发现军械员王映斯情绪有些低落。追问之下,王映斯说:“我天天汗流浃背,怎么没人看见!有人就会讨巧,凭啥总受表扬?”

  原来,机械员任恒会理发,是战友们的专属“造型师”,中队领导常表扬他乐于助人。

  训练结束后,任恒常到图书室加班学习到深夜。一次,杨凯裕带王映斯来到图书室,特意借来任恒的笔记本。

  翻开笔记,王映斯愣住了——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白天外场保障遇到的故障细节、原理分析、操作要点,批注详尽、条理清晰。

  杨凯裕告诉王映斯:“你只看到他手里的理发推子,却没看到他的学习力和执行力。”

  王映斯意识到,之前自己的想法是那么狭隘。思想的指针拨正后,他沉下心来刻苦训练,主动向任恒请教。后来两人成为搭档,组队参加专业比武并获奖。

  这件事促使党支部重新审视对官兵评价的标准。丁指导员带头检讨:“之前我们过多强调理发特长,模糊了战斗力评价标尺,客观上误导了一部分战士。”会后,他们立即纠偏:激励必须紧密关联对战斗力的实际贡献。

  共识的音准,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调校。今年6月,中队的意见箱刚设立,就塞进了不少纸条:菜品单一、汤饮不解暑……晚点名时,曲中队长批评了炊事班。

  炊事班班长陈智杰无奈地倒起了苦水:新炊事员的基本功还欠火候,拿手的菜品不多;酷暑天,他们在灶台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遇有保障人数激增,常常手忙脚乱……

  管理如烹饪,火猛则易烧焦。餐桌连着战斗力。此后,中队主官常深入操作间帮厨。烟火气里,曲中队长切身体会到了炊事班保障中队一日三餐的艰辛:人少、活多、压力大,有时还不被战友们理解,他们难免有些怨气。

  随即,中队每周安排2名机务兵到炊事班帮厨,换下2名炊事员到外场体验机务保障;他们还邀请老兵下厨,传授特色家乡菜的做法……

  此后,炊事员的干劲越来越足,餐桌上的新菜品越来越多,官兵吃得舒心,干劲也越来越足。

  新修订的《内务条令》明确,休息日可以使用手机。中队第一时间学习相关规定,通过军人委员会征集意见。最终,他们探索出“分类管理+动态审批”管理办法:工作时间,手机统一存放保密柜,将保密柜面部解锁的权限从中队主官下放至班长,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信任,换来了自律。年轻官兵普遍感觉“自己得到了更充分的信任,管理更人性化了”。

  停机坪上,战机轰鸣,官兵扯着嗓子喊指令既低效又易错。通过复盘近年来的保障数据,中队发现,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指令延误占比较高。

  中队骨干主动攻关,借鉴地方经验,创编出一套《航空保障非语言指挥规范》。这套手势在跨昼夜紧急任务中初显成效,将弹药挂载效率提升一倍,并且操作更加精准。

  “你们的手势,比无线电里那句‘准备完毕’更让人心里踏实!”飞行员的点赞,是对这套创新举措的最好肯定。

  中队党支部深知,管理方法只有与官兵的成长“共振”,才能真正激发官兵内在的潜力,释放战斗力“余量”。

  前段时间,曲中队长带领任务分队赴某机场接装。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部分骨干忍不住有些抱怨。

  曲中队长既不打压,也不附和:“我们必须争取提前完成接装任务,为后续开展训练抢出时间。牢骚可以发,但工作必须干好!”

  白天,任务分队顶着高温调试设备;晚上,官兵聚在一起与机关、场站、飞行员沟通,研究次日计划。

  工作多线并行,任务分队的官兵像陀螺似的,神经每天高度紧绷,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如何在高压下给心弦适度“松绑”?临时党支部达成共识:越是任务压茬推进,骨干们越要保持心态的“松弛感”,同时科学地上紧发条,不断激励官兵提升工作质效。

  这就是管理“松紧弦”的真谛:松,是容错的胸怀和对战友的信任;紧,是永不懈怠的责任和必须达成的目标。这根弦的余量,是韧性,更是希望。

  曲中队长带领骨干扑在一线,引导官兵互相倾诉心声,共同分担压力,安排短时休整和放松活动。

  松紧适度,官兵干劲更足,许多人开始主动要求加班。骨干们带头分担压力,科学调配人力。最终,任务分队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提前两天完成任务。

  这群机务兵每天进场看到战鹰,总是心绪复杂:飞机出动少,心里痒痒,怕技艺生疏;飞机出动多,人员难免疲乏劳累。任务最密集时,大家靠着机库冰冷的墙壁眯上10分钟,就算难得的休息。

  夜色深沉,机场跑道重归沉寂,战鹰的轮廓在清冷的月光下泛着幽光。曲中队长缓步走过一排排工具架,指尖掠过那本《典型故障汇总手册》。手册上,刚添进了杨家豪、王腾等年轻机务兵提出的保障“金点子”。

  远处,几名战士讨论的话题转向战机电路。他们的声音在机库里回荡,带着探索的兴奋和争辩的热情。

  荣光之下,9.5万余架次安全起降,靠的正是日复一日精微“调弦”。这根无形的弦,连接着战鹰的冷峻与心跳的热烈,在“紧”与“松”之间,在个体与集体之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持续校准着一代代机务兵的蓝天航向,守护着战斗力生成的生命线。

  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向渤海湾畔。某机场停机坪上,战鹰机翼、座舱盖噼啪作响。

  海军航空大学某机务中队官兵顶着风雨冲出来,为战机盖上罩布,又迅速检查进气口、机表等部位。他们的机务服很快被雨水湿透,紧紧贴在背上。

  冰雹砸在身上生疼,官兵却没有退缩。大雨稍歇,他们立即逐一检查战机其他关键部位。谁料,冰雹再次来袭。

  “人生中第一次见冰雹,就被砸得这么狠……”又一阵冷风吹过,一名新机械员抹去脸上的雨水,露出一丝苦笑。

  机械技师王杰拍了拍徒弟的肩膀,笑着回应:“这种体验的机会,以后少不了!”

  此情此景,让王杰恍惚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那时,他也刚刚穿上这身机务服。一次,被冰雹砸后,他的抱怨与这名新机械员现在的“台词”如出一辙。

  那时,王杰的师傅曾反复叮嘱他:“进了机务这道门,干啥活儿都得比旁人快三拍。”如今,王杰也总忍不住对新战友唠叨师傅“念过的经”。

  被机场上的暴雨浇透过多次后,直招军官杨家豪已经成长为一名分队长。他告诉笔者:“飞机状态永远是第一位,冒雨完成飞行前准备是职责所在。”

  最近,杨家豪正与工厂技术人员对接相关工作。这段经历让他对肩头的责任有了更深理解:“厂方只对数据负责,属于有限责任制;我们机务兵要对飞行安全负责,责任是无限的。”

  这份“无限责任”,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每日收工后,副中队长苗俊杰常带着机械员们分析数据、核对细节。这样的业务学习要持续到熄灯前。

  严谨细致,是对机务兵的基本要求。刚到机务中队的年轻人,都要经历一个“磨”性子的过程。操作手册上的每一个流程,都必须牢记于心。熄灯后,他们在宿舍门口借着走廊的灯,一遍一遍地背,直到把所有数据和操作规程变成肌肉记忆。

  “本以为来当兵是操枪弄炮,没想到要背熟的题就有几百道。”日积月累“磨”下来,机械员王中旺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年复一年,机务兵们渐渐养成了严谨细致的习惯。列队走在路上,看到有一粒小石子,他们都想立马把它捡起来。

  这样的紧张节奏,早已渗入日常——清晨闹钟响起,官兵登车进场;深夜任务结束,他们满身疲惫归营。重要任务来临,数十人连续72小时泡在停机坪,炊事班送来的饭菜凉透了也顾不上吃。

  中队阅览室的门框上,有这样一幅题字:信念始终如一,标准永远第一,问题没有万一,荣誉不是唯一。

  这是中队所在部队首任团长王万林题写的。老团长曾在抗美援朝战场击落美机一架,在东南沿海击落蒋机3架,荣立赫赫战功。他为中队手书的“四个一”,激励着一代代机务兵奉献青春、托举战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