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胜、通讯员高双武、李昊洋)11月1日从相关会议获悉,全省125个国土整治项目已吸引社会投资211亿元,社会力量正成为湖北国土综合整治的重要支撑。
我省自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政策以来,各地将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倍增、强县工程、耕地保护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省自然资源厅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整治项目,成为湖北特色。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8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达211亿元,共培育特色产业287个,实现多方共赢。
为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农发行湖北分行、长投集团等构建“政银企”合作机制,出台《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通知》,形成“财政引导、部门整合、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同时,指导联投集团联合8家省属国企及2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产业联盟,促成116家投资主体签约。
我省还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激发社会投资积极性:允许投资主体直接开发利用修复后的国有建设用地;允许利用不超过修复面积3%的土地发展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按比例赋予投资者耕地占补和增减挂钩指标;修复后的林地、水域可优先开展林权、水权和碳排放权交易。
宜昌鸦鹊岭国土综合整治后,社会资本投资的一些品牌农产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纷纷驻足品尝。
2025年度湖北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服务支点建设现场交流暨业务培训会上发布第二批十大国土整治综合案例。
深秋的鄂北岗地,收割机的轰鸣声刚刚停歇,新一轮的土地整治又拉开了序幕。在沙洋县沈集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向天际延伸,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巴掌田”“补丁地”的集中区。
“过去种地,拖拉机拐个弯都要倒好几把。现在好了,一条垄能从头开到尾!”正在田间忙碌的种粮大户王建国擦着汗说。他身后的6500亩耕地,不久前刚刚完成综合整治,成为全省连片规模最大的高标准农田之一。
这样的变化,正在荆楚大地的山水林田湖草间悄然发生。截至目前,全省已实施125个整治项目,建设规模达1301万亩,完成投资284亿元,一场关乎国土空间重塑的深刻变革在荆楚大地上演。
“记忆中的朱湖,完全是另一番模样。”站在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观景台上,70多岁的老居民周自桥感慨万千。几年前,这里还聚集着10多家小型电子厂和养殖场,污水直排入湖,空气中常年弥漫着刺鼻气味。
转机来自一场“壮士断腕”的整治。关停搬迁8家企业、50家养殖场,拆除违建和拦水坝,整治河渠236公里,修复湿地5000亩……一系列重拳出击,让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重焕生机。如今,3248公顷的湿地保育区内,272种水鸟在此栖息,每年吸引游客超过20万人次。3万多亩朱湖糯稻支撑起60多亿元孝感米酒产业。
“生态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也红火起来了。”在湿地旁经营农家乐的刘老板笑着说,他的店面从最初的3张桌子,扩展到如今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的规模。
在宜昌玛瑙河流域,整治则呈现出另一种路径。当地创新“全域+流域”治理模式,将整个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我们不是简单地治水,而是统筹推进‘田、水、路、林、产、村’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大流域规划+小流域治理”与“F+EPC+O”全生命周期运营模式,流域内耕地碎片化率下降20%,还打造出三叉河鱼鳞坝网红打卡点,以及玛瑙河“洋红柑桔”“宜品贡”等特色品牌。
咸安区的林耕置换试点同样成效显著。“通过部门联动,我们实现了‘政策互通、数据共享、成果共认’。”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累计置换的1.78万亩耕地,不仅优化了耕地布局,更为后续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这一创新做法还登上了央视《焦点访谈》栏目。
天门市岳口镇的蜕变更是令人惊叹。曾经污染严重的南湖养殖鱼场,如今已成为AAA级生态湿地公园,实现了“污水变清水、荒湖变景点”的华丽转身。同步布局的中小学研学基地与物流仓储,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自2019年成为继浙江之后全国第二个以省政府名义发文推进全域整治的省份以来,累计安排项目125个。5个项目入选部典型案例,6次在自然资源部会议交流经验,探索形成的“12345”湖北经验正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即:锚定“一个定位”(始终着眼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谋划推进),贯通“二个机理”(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能、空间治理),构建“三个机制”(“政银企”合作机制,“省、市、县”一体推进机制,“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实施“四类整治”(农文旅融合型、工业园区型、流域治理型、产业引导型)、建立“五大体系”(闭环管理体系、制度标准体系、理论研究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统筹政策集成体系),有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域整治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湖北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政银企合作机制。
“这个模式让我们如虎添翼。”正在推进工业园区整治的项目经理李伟深有体会。他负责的项目通过“政府把方向、银行保资金、企业管建设”的运作模式,成功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有了资金保障,项目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通过这种创新机制,全省已累计吸引社会资本投资211亿元,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191亿元。资金的活水,为整治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另一种创新模式正在试点。这里试行“政府授权+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模式。“我们流转了3000亩耕地开展‘稻+渔’‘稻+虾’生态种养,既保护了生态,又实现了效益最大化。”项目负责人表示,这种模式成功实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优势互补。
在体制机制上,湖北建立起“省负总责、市级监管、县级实施”的三级联动体系。“这就像一套精密的传动系统,确保各项政策指令能够顺畅地传导到基层。”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比喻。
最让基层群众感受到变化的,是“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推行。在孝昌县小河镇,村民自发组建的监督小组每天都会在整治工地巡查。“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当然要亲自参与建设。”村民代表老张说。通过投工投劳、参与监督,村民们真正成为了整治工作的主人。在这里,5000余亩农田完成提档升级,1353.3亩废弃矿山得到修复,村湾面貌焕然一新。
湖北地形复杂,各地资源禀赋迥异。如何避免“一刀切”,走出各具特色的整治路径?
在宣恩县,答案藏在山水之间。依托“仙山贡水·浪漫宣恩”的文旅品牌,当地将整治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我们不是简单地进行土地整理,而是把每个项目都当作景点来打造。”县文旅局负责人介绍,通过联动仙山贡水、狮子关两个4A级景区,开发东门关康养旅游区,打造高端民宿集群与森林花海,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荆州市八岭山镇则另辟蹊径。立足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楚文化资源,当地整合铜岭岗蔬菜主题公园、恒荣梅园等旅游景点,打造城乡融合型近郊乡村休闲旅游带。“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我们为文旅产业注入了土地要素支撑。”镇负责人说。
麻城市的做法展现了产业发展的深度。立足“中国菊花之乡”的产业基础,当地构建起“研、种、赏、制、销”的完整菊花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从观赏到销售,我们让每一朵菊花都发挥出最大价值。”产业园区负责人说。建成菊花博物馆与自动化加工厂,开发十大系列产品,目前菊花产业已辐射5个乡镇1.2万户菊农,带动2100余户脱贫户亩均增收1200元。
谷城县城关镇的探索同样值得称道。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打造老君山樱花谷、君山药谷等特色节点,发展林下中药材3000余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了谷城样板。
据统计,通过实施差异化的整治策略,全省已成功培育287个特色产业,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工业园区升级、流域治理、产业引导等各具特色的整治模式。
“围绕支点建设,聚焦七大战略。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方位,湖北正在谋划新一轮创新突破。在十五五规划中,紧扣“空间优化、产业导入、城乡融合”目标,针对乡村振兴、耕地保护、产业集群、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生态修复等重点任务,科学划定整治区域,制定差异化整治策略,到“十五五”期末,力争打造300个典型示范片区,实现整治区域内耕地布局更集中、空间结构更优化、土地利用更高效、生态环境更优质。
聚焦耕地保护,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网配套和耕地提质改造工程,探索开展“多田套合”“林耕置换”,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聚焦先进制造空间优化,整理零散工业用地与低效工矿用地,推动功能置换、复合利用及园区整合优化,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区;聚焦城市更新提质,聚焦城中村、老旧厂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低效用地整治盘活,推进生活空间品质升级,打造宜居生活样板区。聚焦文旅融合资源活化,挖掘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自然景观资源,推动“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协同,强化荆楚风貌管控,打造特色文旅体验区。聚焦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矿一体化保护修复,综合利用各类支持政策实现“一举多得”,打造生态安全屏障区。
未来的整治蓝图已经绘就:在耕地保护方面,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多田套合;在产业空间优化上,重点整理零散工业用地;在城市更新领域,聚焦城中村、老旧厂区改造;在文旅融合方面,强化荆楚风貌管控;在流域治理上,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矿一体化保护修复。
资金保障体系也在创新升级。湖北正在着力构建财政+社会资本+专项债+基金+产业收益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项目产业收益、土地增值、指标交易等形成资金池,打造投入—增值—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最引人注目的是积极探索国土整治+土地储备联动机制的创新。通过打通资源“整治—收储—供应”全链条,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转变。
秋阳映照下的荆楚大地,整治的热潮仍在延续。从江汉平原到鄂西山区,从工业园区到田间地头,这场关乎未来的绿色变革正在深入推进。累计新增耕地27.24万亩,腾挪建设用地指标2.05万亩,这些数字背后,是国土空间格局的深刻重塑,更是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持续激活。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我们要用这一代的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美的山水、更富饶的土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人们用智慧和汗水,继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为全国同类地区的改革发展贡献着越来越多的“湖北智慧”和“湖北方案”。
从试点示范到全域推进,从“中部第一”到“全国示范”,湖北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
11月1日刚刚结束的2025年度湖北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服务支点建设现场交流暨业务培训会上,公布了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第二批十大优秀案例,分别是:
宜昌市玛瑙河流域项目:创新“全域+流域”跨县域整治路径,以“大流域规划+小流域治理”与“F+EPC+O”全生命周期运营模式推进子项目建设,构建“健康、美丽、幸福玛瑙河”的流域生态经济带。
天门市岳口镇项目:将污染严重的南湖养殖鱼场改造为AAA级生态湿地公园,实现“污水变清水、荒湖变景点”,同步布局中小学研学基地与物流仓储,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沙洋县沈集镇项目:聚焦耕地碎片化,以“国土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建成6500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改造荒山荒坡、废弃坑塘为耕地,引入合作社助推智慧农业,凭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入选2023年度自然资源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典型案例;
通城县大坪乡项目:聚焦耕地分散、建设用地低效等痛点,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耕地数量质量双提升”为核心,一方面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守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实施土地开发与“旱改水”,破解县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紧张问题,在保障耕地功能前提下,科学盘活土地资源为中医药产业园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实现“耕地保护”与“产业赋能”协同推进。
宣恩县珠山镇项目:依托“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文旅品牌,联动仙山贡水、狮子关 2个4A级景区辐射效应,开发东门关康养旅游区,打造高端民宿集群与森林花海,推动“一城两关”核心IP建设。
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项目:立足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楚文化资源,整合铜岭岗蔬菜主题公园、恒荣梅园等旅游景点,打造城乡融合型近郊乡村休闲旅游带,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文旅产业注入土地要素支撑。
孝昌县小河镇项目:以“群众主体、微改实治”推进全域整治,完成5000余亩农田提档升级,用“陡复绿、缓造田、平开发”修复1353.3亩废弃矿山,激活群众参与,同步对集中村湾开展绿化美化“微整治”,推动群众从“要我整”变“我要整”,实现村湾风貌与群众获得感双向提升;
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项目:创新“政府授权+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模式,引社会资本负责全流程投建运,流转3000亩耕地开展“稻+渔”“稻+虾”生态种养,谋划共享菜园等业态,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带动村民增收。
麻城市黄土岗镇项目:依托“中国菊花之乡”品牌,构建“研、种、赏、制、销”菊花全产业链,建成菊花博物馆与自动化加工厂,开发十大系列产品,辐射5个乡镇1.2万户菊农,带动2100余户脱贫户亩均增收1200元;
谷城县城关镇项目: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老君山樱花谷、君山药谷等特色节点,发展林下中药材3000余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县中药材经营主体发展,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谷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