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华体会体育官网,华体会体育,华体会体育APP下载
“在我的国家加纳,几乎所有重要领域都有中国元素,和中国做生意的人都会看到成功。”约翰逊(Johnson)来自加纳,目前是湖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在读研究生。5年前,他和朋友投身贸易领域,从中国市场采购商品,运回加纳分销。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产品涌入非洲市场,他对自己的“生意”充满信心。
像约翰逊这样怀揣创业梦的来华非洲青年不在少数。日前,湖南大学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发布了一份聚焦非洲来华青年创业议题的调查报告,用数据印证了这一态势:88.04%的受访非洲青年表示渴望创办自己的企业。
2016年,马里青年孔特(Konte)在华求学期间,偶然来到某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工厂参观。工厂里,一排排太阳能产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人们正组装着新能源产品。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非洲最丰富的资源就是阳光,可我的家乡却因缺电而陷入黑暗。”孔特意识到,太阳能或许是改变非洲命运的关键。
毕业后,孔特在广州办起了技术转让公司,希望将中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引入非洲。2023年,他作为嘉宾代表前往长沙参加中非经贸博览会,期间接触并了解到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随后,在基地的帮助下,孔特将公司从广州迁至长沙并扎根于此。
如今,孔特正和湖南某新能源科技公司紧密对接,计划携手在马里推动以巴马科工业园为起点的一个大型太阳能系统项目,期待“万家灯火在非洲点亮”。
孔特的选择背后,是多数来华非洲青年创业的普遍逻辑——“走出去再带回来”。调查显示,93.16%的受访非洲青年表示有意愿将创业成果和资源带回非洲本国进行再投资;67.52%的受访者表示其创业项目与所学专业相关。这表明,“学习+创业”的融合模式已成为非洲青年学以致用、“回馈家乡”的重要路径。
第三届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项目“水从阳取——太阳能水蒸发材料及其应用”,便是苏丹青年严亚明(YahyaAlemin)学以致用的成果。因目睹家乡长期面临清洁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严亚明于2017年赴华中科技大学读博,专攻太阳能水蒸发技术。其团队研发出新型水蒸发材料,蒸发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自南非的辛成乐,曾在温州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并继续深造儿童呼吸学硕士,将温州视为“第二故乡”。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他选择留在中国,作为实习医生坚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抗疫一线。
长期医疗实践中,辛成乐深刻体会到中国公立医疗体系的高效与健康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并敏锐意识到南非过度依赖私立医疗体系的问题。因此,他决定创办医疗科技企业,致力于在两国之间搭建医疗合作桥梁,推动中国先进经验在南非的本土化应用。
电商是非洲青年在华创业最青睐的赛道。中国电商体系在平台建设、物流配送、支付系统等方面已高度成熟,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范式。报告显示,63.25%的受访者选择进入电子商务贸易领域。
“朋友们看一看!刚果(金)的辣椒油棒极了!”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上,刚果(金)青年森巴蒂亚·威廉对着镜头,向中国观众推介家乡的辣椒油、牛油果等产品。他表示,互联网是文化沟通的快车道,“通过线上直播,很多没能来参加博览会的朋友也能通过我的介绍近距离发现非洲魅力!”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馆公使内比尤·也看好这一领域,“目前埃塞俄比亚正在逐渐掀起直播热,相信跨境电商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非中商品流通与经贸合作”。
以在非洲运营的中国电商平台Kilimall为例,已有8000多个卖家、1.2万家店铺入驻,目前在东非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50%,吸引大量非洲青年投身其中。
文化领域同样是非洲青年在华创业的热门方向。2011年,刚果(布)青年英勇来到长安大学研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他热爱中国文化,说着流利的陕西方言,还将方言融入自创歌曲。2021年8月,英勇获得了陕西自贸试验区内首张外国人创业签证,拥有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业务范围从西安拓展到全国。
除了市场与生态优势,非洲青年在华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多元的创业支持体系。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非洲青创计划”、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越来越多平台致力于将中国的创业生态与资源优势转化为非洲青年的发展机遇。
来自贝宁的青年创业者乔力对此深有体会。从中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乔力留在长沙创业,经多方协调后拿到湖南省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2024年首张创业签证,入驻该片区国际青年创业港,开启了在中国的创业之路。他谈到,中国的创业环境很好,地方商务部门等会主动来介绍政策,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对创业者的实际帮助,充满机遇又温暖务实。”
尽管机遇满满,但跨国创业的特殊性,仍让一些非洲青年在华创业时面临不少阻碍,语言、价值观和商业沟通方式差异使部分非洲青年在本地市场拓展、人际网络建立及团队管理中面临障碍,跨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影响创业成效的重要变量。
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表示中非文化差异会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效率。
马达加斯加籍创业者KahsayBirhanuTsadik透露,团队5人曾开发办公管理系统,但因缺乏国际合作伙伴和技术迭代能力,难以应对市场竞争。来中国后,他期待找到中国的IT企业合作,在非洲推广类似“扫码租摩托车”的智能系统。马达加斯加政府对此很支持,但语言障碍让他们在对接中国技术公司洽谈商务时颇感费力。
在访谈中,部分创业者反映,在申请过程中面临材料要求不明确、审批周期较长等问题,希望对于留学生创业者等有一个创业签证的新渠道。
记者了解到,对此,国内多地已开展有效探索:广州设置口岸签证点提供“落地签”服务,义乌对符合条件的非洲青年推行“应签尽签”并择优推荐永久居留,武汉则结合地方人才计划优化外籍人才认定与居留路径……
非洲青年在华创新创业,正成为推动中非经贸融合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相关调查报告建议,各地可借鉴先进经验,探索与本地招商引才政策联动的签证制度创新模式,切实提升中非青年创业交流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撑水平。